所有由tertio发布的文章

GPTertio使用帮助

GPT Plus Tertio,简称GPTertio,是tertio老师推出的AI对话机器人。这个AI对话机器人基于gpt技术,正在逐渐增加英语学习功能,这些功能体现了tertioenglish的英语学习理念,希望能持续为大家提供帮助。

访问GPTertio

扫码关注公众号

GPTertio的对话模式功能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通过AI对话机器人学习英语,专门设置了一些对话模式,在不同的模式下,AI机器人有不同的预设任务,角色和对话风格。

要让AI机器人进入特定的模式,你只需要在对话框中输入以”/“开头的命令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开头和结尾加上多余的空格,否则会被识别为”Wrong Command“。

语音识别

你可以输入文字,也可以向公众号发送语音,支持中英文语音识别。

获取帮助

在对话框中输入并发送如下的消息:

/

或者:

/help

会返回简单的帮助信息。

default 模式

在任何时候,在对话框中输入并发送如下的消息,会回到default模式,此时gptertio的表现就是一个没有任何偏好的assistant。

/default

assist 模式

和AI进行英语对话,是大家公认的提高英语水平的好方法,然而,很多学习者在勉为其难地持续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执行不下去了。学习者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原因,常见的比如太懒,没有自制力等等。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非常容易解释,也是学习中的常见现象。当一位刚刚学会交规和基本操作的新司机,突然开车来到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也会面临类似的状况。这在学习理论里被称为“恐慌区”,“恐慌区”的含义是,学习者要执行的任务难度远远超过当前水平的时候,学习者就会面临”恐慌“,无法进行”学习“,这不是学习者自己的问题,而是任务设计的问题。

为了降低对话难度,GPTertio机器人推出了assist模式,你只要在对话框中输入并发送如下的消息:

/assist

就会看到这样一个提示:

您已经进入"/assist"模式。  
  
在该模式下,您可以输入中文,英文或者中英夹杂的各种表达,我将会猜测您要表达的含义重新用英语组织句子,并将对话用英语持续下去。  
  
想退出"/assist"模式,请发送“/default”

此后,你就可以跟AI进行不拘一格的对话,而不必受限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了。如果你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可以用汉语,AI的回复里会有对应的英语翻译。你还可以用英汉夹杂方式来表达,AI在回复中也会有对应的英语表达。如果你用英语回复,但句子里出现了错误,你可以在AI回复中看到纠正后的表达。

ielts/speaking 模式

在对话框中输入如下的消息:

/ielts/speaking

即可看到10个雅思口语练习主题,根据提示输入对应的消息即可进入该主题练习。

为了降低难度,在练习过程中,你可以输入汉语,英语,也可以英汉夹杂,AI会帮助你改写为流利的英语表达。

不仅如此,AI还会围绕主题问你三个问题,并且给出回答的范例,引导你在这个主题上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bus前用in还是on

有些英语老师常常会说,bus前面要用on,而且还有个解释叫做:大空间用on,小空间用in,所以是on the bus和in the car。老师会把这种叫做固定搭配,会做成表格和顺口溜,并且让学生背下来应付考试。

你要是说bus前面也可以用in,那可真是犯了天条了,考试也会出错。

事实如何呢?还是用例子说话。

我在 https://ludwig.guru/ 这个网站上用 [on in] the bus搜索语料库,结果如下:

on the bus – 87%
in the bus – 13%

如果改用 [on in] the car来搜索,结果如下:

on the car – 17%
in the car – 83%

前面说的规则,并不是不可违反的规矩,而只是一个统计出来的倾向而已。

为什么母语者在bus和car之前会有使用不同介词的倾向呢?

我们先举一个汉语的例子,如果我们叫人上公交车,设想下面两个场景:

和一个朋友赶公交车,你已经上车了,站在车上跟你朋友招手:赶紧上来!这种情况下,如果说“赶紧进来”似乎有点奇怪,这是最常见的情况。

但如果我们换个场景,车停着,外面正在下雨,你上车之后赶紧招呼朋友上车别淋雨了,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觉得说“赶紧进来”会更适合呢?

换成英语也是类似的感觉,如果就是赶车,你倾向于说:

Get on the bus.

如果为了躲雨,你倾向于说:

Get in the bus.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为啥感觉上会有这种区别呢?这还要从in和on的含义说起。

in和on的含义其实都很简单,in就是在里面,on就是接触。

bus是一个比较大的交通工具,它有一个地板(board),当我们进入这个交通工具的时候,脚会踏上并接触这个board,此刻,这个bus给我们的空间感就是这块board,所以是on board,会倾向于用on the bus。

如果是进小汽车,空间比较狭窄,人还得俯下身钻进去,因此这个car能让我们感觉到包围感,所以倾向于用in。

那为什么下雨的场景会让我们倾向于用“进来”或者“in”呢?这是因为我们进来还有躲雨的目的,这就让我们意识到了bus还有一个顶,形成了包围的空间感,所以会倾向于用in。

当然,母语者的这种感觉并不是老师教会的,而是在长期用in和on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我们也不要以为,在特定场景下,一定会有一个正确答案,很多时候是处于模糊地带,这完全取决于一念之间的空间感觉,所以有时候用on可以,用in也不错。

下面是用in的一些例句,这里面的in换成on也没什么不可以的。

I met him many a time in the bus. 我在公共汽车上见过他多次。

I had the purse stolen in the bus. 我在巴士上钱包被偷了。

Passengers are prohibited from smoking in the bus. 公共汽车上严禁乘客吸烟。

最后再设想一下,用at the bus行不行呢?例句很好找,比如下面两个:

we sat together at the bus 我们一起坐在巴士车的旁边(这是在回忆一个音乐节现场)

All his clan was gathered at the bus. 他所有的亲戚都聚集在了巴士车旁(等着开车)

at的空间感是点,在这两个例子里,人没在bus里面,而是在bus所处的这个地点,因此用at就很合适,换成in和on都是不行的,含义完全不同了。

Tertio English – 期末总结(下)

上一篇总结了我参加Tertio老师的用嘴听英语的语音课所获得的认知提升。

接下来写一下在英语技能方面的收获,也分享一下我练习时的一些技巧和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语音方面

这门课程是一门以语音为主,语义为辅的课程,我的技能提升也主要是以语音为主。

这方面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能够从原来听清慢速英语的水平,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升级到听清常速的语音,基本无压力。

在课程之初,有一个前期调研的作业,其中有个问题是“三部最喜欢的英语电影或节目”,我写下了如下内容

  • American television sitcom: Seinfeld

  • Movi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Stand-up comedy: Bill burr

令我惊讶的是,在课程还接近半个多月结束的时候,我听Bill Burr的节目已经不觉得语速快了,Seinfeld更难一点,但是同样基本没啥压力了。原来常听的BBC Global News Podcast竟然也不觉得快了(原来是当睡前催眠曲来听的,有奇效),觉得语速很合适吗,哈哈。

由于BBC Global News Podcast 是以英音为主,在四月下旬我开始听美音的新闻 World News Tonight with David Muir(ABC News)。这个Podcast开篇一分钟会介绍主要内容,最近常觉得略慢呀,会尝试加速到1.5倍速,也还是基本可以听清的,哈。

总的来说,在适应语速上,我觉得基本没有什么压力了,有时候看美剧,如Seinfeld,如果词是比较熟悉的,快一些也没问题了。但是不熟悉单词的,说快了还是分不太清语音。另外节奏感还差一些,有时候会跟不上节奏,不是跟不上速度,这个问题下文再细说。

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得以突破,我觉得主要的原因是,Finally,终于学到真经了。Tertio老师的听力基础以及练习方法,真正让我感觉到了听力的核心技能是什么以及如何练习。也就是说把练习的内容放在了那个最核心的技能,从而使自己进步神速,感觉自己像个天才。

上了这门课之后,我觉得听力的核心能力是听说同步,也就是内语,内语可以跟得上说话者的语速(包括语调节奏)。

而内语的练习主要是运动感觉。运动感觉的习得,一个是正确的发音练习,另外一个重点把练习时注意力放在发音感觉上,获取正确地发音感觉。

这当然非一日之功,我练了3个月,刚觉得入了门,对于语调,节奏等终于有了较为正确地认知。虽然刚入门,但是感觉已经取得很大进步了。在国内普通人学英语,最难的大概就是这个语音入门了吧。而语音没入门,其他再怎么学,恐怕都不能说英语入门。语音基础就像一座大楼的地基,没有这个地基,不论你怎么努力,终究是空中楼阁。

我听过一个以英语教学为生的人的视频课,单词量惊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基本上yahoo的新闻,他很多天都遇不到一个生词。但是他一开口说英文,也颇为惊人,那口音基本不像英文,而是像南方的某种地方方言,语音语调完全没感觉。学了那么多年英文,又教了这么多年,口音居然到这种程度,我没办法做深入的研究,不过我觉得是在学习前期错误的学习方法导致的石化现象。

话说回来,这个语音的练习不仅是大楼的地基,而且我认为是激活成人语言学习能力的关键。因为非常非常重要,我要多聊几句。

通常我们认为,成人在差不多各项能力上都是远远超过儿童的。为什么儿童可以轻易的习得一门语言,反而成人确没有这种能力了呢?Steven Pinker (史蒂芬 平克)在他那本 The language instinct (语言本能)中给出了精彩的分析推理。把我们的基因想象成一家精打细算的演出公司,当我们有一些组件不需要的时候,这家公司就会把这些组件拆掉,换做他用。由于语言学习是一件非常耗费大脑资源的事情(想想词汇量,各种复杂的语法规则),而大脑又是耗能大户,因此,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成人之后把这个模块Disable掉,换做其他功能,最终成了自然选择的结果。另外一个原因是成人有大量沟通需求,将该模块Disable掉,也有助于让成年人的语音输出保持稳定,发音变来变去,也会给沟通造成困扰。

tertio注:这段分析非常好,大脑的高效率在于,它会不断地清除用不到的技能,比如语言的学习技能。人即使从理性上觉得第二语言很重要,理性上 认为用得到,但大脑的某个部分仍然会顽固地坚持原有的判断。精确地说,这个能力并没有消失而是沉睡了,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通过一些特别的训练方法,来唤醒这个能力,从对发音动作的关注入手,是目前能够找到的最佳手段

基于以上原因,人在说自己的母语的时候基本都是处于Performance Zone,而非Learning Zone。我们平时你说话的时候,想到表达什么,然后就说出口了,并不会注意到自己采用了怎样的动作来发音。人得注意力焦点只有一个,如果你把注意力放在发音动作上,必然会影响你的表达,再说母语已经完全内化,表达的非常好,为什么要注意发音动作呢?这个问题我想长大后学习普通话的同学可能更有感触,我是东北人,说话和普通话差别不大,因此长大后也没改过口音,因此这方面有机会要讨教一下南方的朋友。

而在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时候,人要重新回到Learning Zone,重新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发音动作上,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刺激自己的大脑重新关注自己的发音感觉,从而不断调整纠正自己的发音,这和儿童学习发音就非常像了。有网友说,当你英语听力真的入门的时候,你不仅对英语语音敏感,实际上对任何语音,包括自己说母语的方式都开始有感觉,开始意识到自己说母语时存在的一些问题。此言不虚,我现在的确感觉到自己对母语发音也开始有点敏感,开始意识到自己发音的问题。我举个例子,我是东北人,发音的主要问题是平卷舌不分。现在我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学会撅嘴音。很多英文的撅嘴音不撅嘴很难发到位,练了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普通话的卷舌也比较容易了,比如“知识”,“十是十,四是四”这样的音我发起来也容易多了,平常说话的时候开始注意平卷舌音。这也是我觉得自己语音开始真正入门的旁证。

语音方面的练习,依次有如下内容,挑我比较有心得的部分聊一聊。

  • 音标练习

  • 音节练习

  • 单词练习

  • 语调节奏

  • 句子练习

音标

元音音标的知识讲解和练习方面绝对是相当的酷,实在是太清晰了。音标的课程以前我学了四种,都是非常知名的,还有一些看过,但是没练过,能把元音讲得这么透彻的,仅此一家。基本上一张图,两个动作类型就把元音说清楚了。学习了这套音标系统,在加上运动感觉的内容,美式英语的元音清晰的印在脑海里,非常的棒。

辅音的区分相对比元音要容易得多,但是有些音比较难练习,比如 l 在单词尾部的发音。

这里我说一下我学习音标时候的一个感觉,那就是英文的发音范围要比汉语大很多。从发音动作讲,对我而言,有两项是我特别练习的(每天早上练几下,像做体操似的 ^_^)。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撅嘴音,也就是要用脸部的肌肉把嘴唇往前送,由于我原来的发音里没有明显的撅嘴音,所以我的撅嘴音练的比较辛苦,不容易找到感觉,不过最近好一些了,我感觉整个嘴唇都可以送到牙前面了。能够比较好的撅嘴,对于以下音标的发音,都有很大帮助(ʃ, ʒ, tʃ, dʒ, r, w, u, ʊ, ɔ)。可以让这些音发的更到位。

另外一个发音动作的变化是张开大嘴(也是每天早上晨练内容),这里是指上下张开的更大一些。本来我以为自己是个嘴挺大的人,看了老外教发音的视频,才知道我那个嘴型叫没张开,差距好大,练了一段时间,感觉嘴张大了1.5cm左右(我使用手指来测量高度的,想象一下,哈)。张大嘴以后,最明显的好处就是练习æ这个音,张大嘴之后,发æ的音,会明显的感觉到嗓子往前送,发音引起的震动在口腔后部,还包括鼻子(非鼻音)和ɛ差别就非常明显了。当然对其他需要嘴部空间的音也有之间好处,如ɑ,r,l等。

另外,美式发音倾向于嘴型更大,比如很多英式发 ɒ 的音发成æ,例如ask, laugh, path. 英式发 ɔ 的音发成ɑ,如stop,doctor,hot,可见张大嘴更容易把美音发的更像。

除了撅嘴和张大嘴,另外我觉得要注意自己舌头的感觉,因为嘴型的变化而引起舌头位置的变化。另外说英语时,舌头本身的动作要比普通话复杂,需要多放些注意力在上面。

有人说英语发音靠后,我觉得不完全对,英语中发音靠前的音是非常靠前的,比如紧元音 i,摩擦音辅音 θ, ð,英文中使用量最大的单词是 the,用的就是这个靠前的ð。而普通话中得元音 i 比英文的 i 还要靠后一点,也没有 θ, ð这样的前摩擦音。靠后的音就更不用说了,比如h, ɑ, æ。所以我认为,英语发音使用的口腔运动范围要比中文大得多,嘴运动的复杂性自然也更高。

tertio注:这里依然有一个误解,就是英语发音的嘴型大,我们如果注意美剧上很多人的发音嘴型,会发现比发音老师的嘴型要小得多,尤其是成年人,或者某些地方的口音,嘴部运动幅度很小。从偷懒的角度讲,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我们强调嘴型是因为,只有先夸张一些做,才能够更容易体会到一些变化,随着你的发音越来越熟练,你越来越会趋向你自己认为合适省力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口音特点,至于嘴型是大还是小,就取决于个人嘴部的生理构造和性格特点了。

内语

在各种练习中,tertio老师都会讲相关内语的练习,可谓不厌其烦,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太重要,并且对于类似我这种接受事物比较慢的人很合适。我觉得这就是练习的关键,必须细细体会才对。

节奏

英语的音乐属性远大于普通话,我倒是觉得有些南方的方言听起来很有音乐感(比如云南彝族,不过我听不懂)。

英语的语调和节奏要比普通话复杂得多(本身语音也复杂得多)。我觉着语调感我还好,但是节奏感这方面差很多,上了这门课,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节奏感有多差,基本处于无知状态,通过一次句子练习,终于找到一点感觉,但是感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我在听常速英语的一个常发生的问题,就是感觉像唱歌一样,踩不到点上,在听的时候会错位。说的具体点就是你觉得对方该停顿一下的时候,对方并没有停,或者你觉得该继续发音的,对方却停顿了一下。我在唱歌的时候,对于在弱拍子起唱的歌很难把握节奏,感觉很不自然。我觉得英文的节奏也类似,常常从弱拍子开始,大概我需要专门练习一下下。

句子练习

这个课程的句子练习难度相当的大,尤其是想整段模仿的,我采用的方法先降速(通常使用0.5倍速),再模仿,再跟读,最后如果可能,再提高速度的方式练习。句子练习看起来有点困难,但对于听力提高非常的大,非常值得多练练。

语音记忆buffer

人的短期语音记忆力的长度是有限的,比如你复述一段话,或者一段无规律数字,如果很短是可以做到的,如果太长就不能仅靠语音记忆,需要其他的记忆方法。这有点像计算机CPU的高速缓存,这个缓存有极高的处理能力,但是耗能太大,造价昂贵,因此人类只有一个比较小的短期语音记忆存储器。在这个高速缓存里面,收到的语音要尽快转化成语义,然后清除掉已经转化过语义的内容,留给后面继续接收新的语音。这样的理解方式,对我来说,将听懂分成了两个环节,一个是语音处理,把听到的声音,通过内语转化成自己可以接受的语音信息,存入语音记忆Buffer。另一个是语义处理,不断的从语音记忆Buffer里面取数据,转化成语义,然后清理掉该部分语音信息。由于自己的语义练习的不够,处理的过慢,那很容易把语音记忆Buffer塞满了,从而没有办法“听”到后续的语音内容了。由于当前主要任务是听清,所以不把注意力放在听懂上,而只关注是否听清,也就是告诉自己,不论是否听懂,都将其丢掉,让语音记忆Buffer始终处于可接受状态,这样听清的任务就容易好多。实际上,虽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语义上,可以听懂的部分大脑还是会自己解析了,也因此会感觉听懂不少。

另外对于母语,这个buffer的空间以及处理能力是我们可以接受的,我们在上学前已经建立起来足够大的空间来存储语音信息,来进行交流。但是对于英语,这个Buffer就小很多,需要专门的练习,让大脑长出这样的一个存储英语的Buffer,达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课程中的数字记忆练习,我觉得一方面练习数字的反应能力,同时也是针对这个语音记忆Buffer的一个专项练习。

tertio注:这一点其实是我认为和以后的英语学习最有关系的一部分,记忆效率高了,那后面的学习就会很容易。课程以后可能在这方面还会有所加强。

语义方面

Tertio老师的语义相关的课程的也是非常基础的,和语音课类似。并且也是建立在内语熟练的基础上,也就是要语音过关才有效。

单词方面有织网背单词,语法方面有从具体到抽象的大量句子学习。Tertio老师在语义学习方面的理解也非常的深入,我感觉不亚于语音方面。不过我在语义方面基本上还没有开始练习,没什么具体体验,就不多聊了。

后期计划

有了语音入门的基础,我对后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信心。到今年年底,我的基本目标是美国学龄前6岁普通小孩的说话水平,对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说上三五句,可以与人流畅的沟通,成为一个英语小文盲的感觉。也就是说整体语言入门。说实话我对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把握,毕竟没有达到,就不知道前面还有那些坑,但是有了语音的基础,自我调整能力增强很多,况且有Tertio老师和社群在,相信不会掉进太大的坑里面。

如果目标达到,那明年开始,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学习母语国家小学和中学的学习内容(当然未必采用年级似的一年一年的学习方式,也未必各种科目都学,具体的方式方法还有待考量,毕竟并不是真的小孩子了)。

下面说一下从现在到8月中旬的我较为具体的计划。

语音方面

再学一遍Tertio的语音课程,巩固语音基础,把自己在当时学的时候没学到位的再补一补,另外查缺补漏,把漏掉的内容再捡起来。好的课程是需要反复学习和练习的,我学习自由泳就是把TI的自由泳课程学了两遍才学会的,一直计划着学习第三遍,最近事情繁忙,耽搁了,计划下半年将TI的自由泳课程再学一遍,将自己的自由泳水平再提高一个台阶。

另外就是常速英语的模仿练习,计划模仿如下3个内容,每个内容截取一小段,每一小段练习一个月左右:

  • ABC News新闻主持人的播报

  • Bill Burr的Standup-Comedy

单词方面

计划过一遍Oxford Picture Dictionary,把基本的单词再加深一下。OPD感觉内容设计的不错,对于日常交流基本都涉及到了,但是没什么交互,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了。Rosetta Stone互动很好,但是基础的内容不够,如果两者结合就好了。如果时间还有,那就用Tertio老师的织网背单词方法学一下词典解释词汇(Macmillian English Dictionary for Advanced Learners for American English这个词典的Defining Vocabulary, totally 2500 words)

语义方面

按照Tertio老师的练习方法,学习英语八千句的内容。

说说缺点吧

聊一聊我认为这个课程中的不足吧,不然整篇文章都像做广告了, ^_^

第一个,Tertio老师讲课的声音有点像政治老师,听课时容易走神,我没啥好办法,最开始的时候是通过记笔记的方式来防止自己走神的,后来适应了就好了。

第二个,Tertio老师自己的英语发音Demo比较少,应该是觉得让大家直接模仿视频节目的原音更好,担心自己的口音影响大家,毕竟母语是汉语,肯定不如老外那么地道自然。

第三个,课程内容比较多,练习量可能会比较大(要看个人情况了)。由于是线上的课程,我能够理解Tertio老师希望尽量多教大家一些内容,但是对于自律性不够好,而且短时间跟不上节奏的同学可能会有压力,要有心理准备。

第四个,Tertio 老师的课程里面没有鸡血,如果需要,一定要自备。当然对我个人来说,最大动力来自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提高,这一条就足够了,过去鸡汤喝太多,现在已经基本免疫了。需要鸡血的时候,通常都是自造,哈哈。

总结

总的来说,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线上英语培训课程,没有之一(当然线下的也没见过这么好的,不过我已经多年没参加过线下课程了)。对我而言,这个课程解决了英语学习中的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入门问题,也就是语音基础能力问题。除了解决听力的核心能力问题,在语音的方方面面,正如Tertio老师的广告词一样,将语音问题一网打尽。这个课程对于语音能力的理解以及练习设计秒杀了我所知道的所有网红。这是我见到的,唯一 一个可以真正解决英语听力问题的课程,让我的听力水平在短时间达到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水平,从而可以从容的继续在英语学习的路上走下去,再也不用一遍一遍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了。

最后,谢谢Tertio老师,提供了如此优秀的课程,我不得不说,能学到这么高水平的英语课程,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与我个人,价值千金。

Tertio english – 期末总结(上)

一晃,为期3个月的Tertio老师的用嘴听英语的课程结束了(老师送的加餐还在进行中),Time goes by so fast。回想这三个月的收获,那可真是盆满钵满呀。简单地说,这是迄今为止我参加过的最好的,最有技术含量的英语线上培训课程,没有之一。这是我见到的,**唯一** 一个可以真正解决英语听力问题的课程。对于我个人英语能力,是提高最大的一个课程。从认知角度讲,让我对英语这门技能有了更明确地,更具体的认知,从而可以更加清晰的制定后续自学的战略战术和实施方案;从技能本身来看,短短3个月,让我的听力水平从听慢速VOA过度到了听常速的各类英文节目(新闻,演讲,影视剧等等),远超预期。下面我就从认知和技能两方面来总结一下自己的收获,一来为自己这个阶段的学习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二来也为学习这个课程的同学提供一点参考。这篇主要聊一聊认知提升。

用Total Immersion学习游泳

傅盛同学今年写了一个认知三部曲,在第一篇中写了这样两句话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

“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认知”。

原文请参考 http://mp.weixin.qq.com/s/kQ524fhTMWTsmLEnB4h4dA

这一点我深以为然。去年我在业余时间花费了大概150小时左右,通过自学,学会了自由泳,蝶泳和仰泳,原来我会一点蛙泳。为了和学英语这件事类比,我简要的介绍一下我学会游泳的过程。

我是完全没有什么游泳天赋的。35岁那年,才勉强自学学会了蛙泳,而且泳姿欠佳。2016年初,花钱报名学自由泳(为了陪儿子),十节课学下来(我很认真的学,要给儿子做榜样),教练教的第一动作,浮板打腿都没学会。学完十节课,我的浮板打腿是往后走的,和第一节课几乎没区别,由于年龄及其他原因,我的脚腕灵活性较差,脚面和小腿有比较大的角度,无法伸平是主要原因。当然现在我学会了自由泳,知道这个浮板打腿完全没必要学,即使是学打腿,浮板打腿也是错误的练习方法。但是我的儿子基本能游起来了,而且远没有我用功,儿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真是惊人。2016年中,我在网上看到TI (Total Immersion) 的游泳教程,瞬间让我明白了我的游泳教练教的方法完全不适合我,也就是说,不适合绝大部分普通人,或者更严苛一些,根本就是错的,没有遵循成人学习游泳的规律(教程里还特别提到脚踝灵活性差的对应办法)。通过TI的课程,不到两个月,我就自学学会了蝶泳,而且学习的过程中充满了乐趣,完全不用挣扎。后续也就开心的学会了自由泳和仰泳。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过去学不会,一直以为自己天赋太差,没有能力学会。现在我的认知与过去完全不同,我认为任何一个普通人的天赋都是极高的,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学会轻松漂亮的游泳。就像TI创始人Terry Laughlin写的一本书的名字一样 Extraordinary Swimming for Every Body。学不会的原因无他,老师不会教而已。自己会游和怎么教别人游完全是两回事。

简单说下成绩,我是在水立方学习游泳的,标准的50米泳道。刚学会自由泳那会,我自测了一下,50米刚好游到1分钟,过了2个月,又测试一回,游到刚好50秒。当然这并不是啥可以吹牛的成绩,不过和我们公司游泳俱乐部的年轻同事,他们已经会自由泳多年,体力比我好,身体柔韧性,协调性也更好,天赋比我高很多,但是他们基本上都游不到1分钟。换句话说,我刚学会的时候,速度就可以超过他们了。

回头看我学游泳和我的年轻同事的区别,直接的区别在于我和他们学习自由泳的方法不同,我采用了大概是全世界教普通成人游泳最好的教程(Total Immersion)。那更深层次的区别我觉得是,通过对这个高水平教程的学习和实践,我对游泳这件事的认知要比他们要高一个层面,或者用现在流行的互联网词汇,叫降维打击了。

简单地说,在我的认知层面,学习游泳的核心能力就是一个词,平衡感。一个好的游泳学习课程是围绕这个核心概念来设计,而一个学习的人也应该围绕这个能力来学习,把提高自己在水中的平衡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也是我每次去游泳,下水后第一件事就是做简单地平衡性练习的原因。

你可能注意到我把学习游泳这件事简单到只有一个核心概念,是的,我是相信大道至简的道理的。我认为大部分复杂的事物,通常都是有其极为简单明确的核心能力的,而抓住这个真正的核心能力,才能学到这个事物这核心的内容,忽略掉庞杂的干扰内容,大幅的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决定水平的高低。有些时候则直接决定你是否能够学会。我见了太多用传统方式学习自由泳的人,天赋比我高,学习比我勤奋,但最终由于进展太慢,学得过于困惑或者痛苦而放弃。如果我不采用TI的游泳教程,我是不可能学会自由泳的,更别说蝶泳,仰泳了。

回到英语学习这件事,显然这件事的复杂度要远高于游泳,不过基于我的认知,我依然认为这里面是有一个核心能力的,通过掌握这个核心能力,就可以大幅提高学习效率。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我英语学习的过程,让大家有个基本的了解。

我是个语言天赋很差的人,比我的运动天赋还要差。一个典型的现象是我常常想不起来一些同事的名字,这些同事是几乎每天上班都见面,并且有工作内容接触的人,非常非常的熟悉。这常令我很尴尬。最近我参加了一个考前培训班(软件方面的),认识了一些新的同学,每次去叫同学的名字,我常需要先翻一下微信,看看这个同学叫啥,甚至每个人张嘴就来的老师名字,我也仅记得姓张。

还好,我逻辑思维的能力比较好,从小数学就学的比较好,因此走上了程序员的道路。想想真是幸运。

和大部分人一样,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学了十年英语,英语4级考了45分(我当时上的是三流大学,45分就算及格,Lucky guy)。毕业之后,英语一直在用,因为是做程序员,要看比较多的英文资料,有时候还要用英文写个简单地文档,EMAIL之类的,但是听说的机会就极少了。即使有机会,也无法正常交流。去年年中,我还去 http://testyourvocab.com/ 网站上测试一下自己的单词量,居然有4000左右,和大学4级水平差不多,说明过了这么多年,我的单词水平居然保持在了大学毕业时的水平,没有下降,真是不容易呀。

去年6月份,为了能够早起早睡,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实际上解决了早起的问题,但是没解决早睡的问题),我参加了一个早起晨读的活动。晨读的内容是一段4分钟左右的VOA Special 节目,每天练一二句,用一个月的时间练完这四分钟的材料,我参加了两期,两期的内容一样,都是同一段VOA Special 的节目。后来组织者写书去了,节目暂停,可是我早起的习惯还没养成,于是我就自己找了几个小伙伴继续晨读,内容选择了 VOA Special – English in a minute,又晨读了1个月。

最后一个月晨读后没多久,由于我学会了蝶泳和自由泳,让我对自己的认知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我虽然没有游泳天赋,但是完全靠自学,也可以学会,这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世俗意义上的没有天赋的普通人,即使年龄比较大,身体条件不太好,其实内在的天赋也足够学会游泳了,用不着天赋异禀。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选择一个真正懂成人学习游泳的老师或者教程来学。游泳我选择了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教普通成年人游泳的教程,从而顺利的得以学会,整个过程相当平滑,几乎没有什么特别大障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 –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用tertio english学习英语

由于当时练了几个月的晨读,在加上游泳的这件事,不禁让我对学好英语这件事充满了憧憬。因为同样地道理也可以应用的英语学习上,如果我选择了一个真正懂成年人学英语的老师,最好是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程,那我也有很大的概率在英语这件事上有所突破,达到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的水平。所以,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就变成了类似把大象放进冰箱的问题。

1. 接触大量英语教学中的各种课程。

2. 在众多的课程中识别出真正顶尖的课程,最好可以达到Total Immersion相对于游泳这种水平的课程。

3. Follow这个课程,习得英语的核心技能。

第一步相对来说还比较好做,就是花钱花时间。由于线上班的时间灵活性,从去年10月下旬开始,陆陆续续参加了很多的线上培训班。免费了基本不用说,看了很多,100快以下的,基本上不眨眼就报名了,几百块的也报了不少,很多上了几节课就放弃了。

第二步就没有那么简单了,比我识别出Total Immersion难很多。游泳这个圈子比英语来说小很多,基本上大的游泳论坛对TI都有专门的分论坛,影响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基本上一看TI的视频就可以看出来和其他的教学视频差别很大,教得很细,操作性很强,再一看TI相关书籍,从理论基础,教程的完整性,精细度等等各个方面都高出其他教程一大截,比如说转身这一个动作,都制作了非常详细的系列视频来教。可以说只要深入了解一下TI,对于我这种天赋水平的人来说,TI的教程是不二之选。

而英语教学市场大到令人恐怖,市场从业人员也非常的庞杂,各式各样的流派也非常的多,可谓五花八门,很容易挑花眼。那我挑选的依据是什么呢?这又回到了我对英语学习的认知问题,在参加这个课程之前,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核心能力,是听力,只有过了听力这一关,才能对后续的口语,阅读和写作打下稳固的基础。也的确有一些书籍和实验证明了听力是外语学习的关键。因此,我挑选课程的目标也是比较明确的,就是能够提高听力水平。所以那些打着提高听力旗号的,看起来课程算靠谱的,我都尽量参加。在实际课程中进行体验,当然大部分都是早早放弃,木有啥技术含量,更不要提认知提升了。

其中有一个也是为期三个月的课程,是一位在知乎和微信很有名气的网红搞的,一期就有4500左右人报名,火爆异常(数钱数到手软呀),看起来是很有希望大幅提高听力的,由于其影响力相当的大,我对该课程信心还是比较大的。认真地跟着这个课程学了3个月,看来不少的视频,学习了连读,弱读,发音之类的,等到课程结束,发现自己认知上没有啥提升,技能也没提高多少,这么大的网红不过是个材料党,相当失望。损失点金钱是小事,消耗了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是大事,一个人对学习一件事物能有多少热情呢,而热情在我看来是学习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事情了。

tertio评点:这不是个别老师的问题,其实目前的英语教学届还没有找到一种公认的短期内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强听力,这个答案的关键在于一些很早就已经产生的语言学理论和当今对于大脑的更深入研究。

今年2月份,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Tertio老师的豆瓣专栏。这个专栏主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读英语学习的方式,比我过去接触到的网红,通过打鸡血和堆材料的方式厉害了不少,尤其是对语音方面的独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学习英语的书和文章我也看了不少了,能到这个高度的不多。不过这个专栏写到一半就停更了,原因不明确。后续又去看了微信公众号,已经长草;知乎有一些对问题的回答,但没有专栏;微博更新也不太勤奋,不过看来是宣传的主战场。在行的约见也不火爆,用户留言倒是还可以。而且一期招生一共才140(我报名的17年2月份那期)。看起来是个不太努力之三线网红,不禁心生疑虑。后来看了公开课的内容,不得不承认这个课程的内容是我期待的突破听力的内容。抱着撒大网捞鱼的心态和策略,我就上车了。

上车之后的第二个星期,也就是开始讲音标开始,我就知道不虚此行了。后续内容更是惊喜不断,Tertio老师的水平真是放倒一片网红呀。也许Tertio老师是不屑于和网红比的,哈。下面我就说一下在认知方面的具体提升。

第一个翻新的重要概念是听力以及语音相关的一系列子概念。

英语学习主要有语音语义两个部分,这个课程是以语音为主,以语义为辅的一个课程。听力其实也可以分成这两个部分,也就是要先听清语音,再理解其语义。在参加这个课程之前,我认为学习英语的核心能力,是听力。但是听力本身的概念是什么,母语人士是如何听懂语音的,这个问题我甚至都没有想过,更没有在网络上看到答案。我以为听力是通过大量的听力练习来获得的,于是参加网红的听力班,进行大量听力练习,并且晚上睡前听上一段新闻,期待自己有一天可以有所突破。有时候的确感觉有点进步,但是进步速度之慢令人怀疑自己是个笨蛋,那速度感觉要想突破听力遥遥无期。

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对听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听力的本质实际上是内语。说的直白一点,语音是个非常主观的东西,你听到的东西不仅是你听到的声音,还要加上你的大脑里面的嘴说出来的东西,也就是所谓的肌动说了。当听力材料语速快的时候听不清,放慢听你就能听清并且听懂,单词都是你熟悉的,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你的内语的嘴的速度跟不上。换句话说提高内语的嘴的速度就可以了,而内语的嘴的速度又和你真正的发音速度正相关,因此提高自己的发音速度,并刻意的练习内语,就可以直击听力的关键,听力得以迅速提高,在短时间内达到听清常速英语的能力。也就是用嘴听英语的意思了。使用这种方式练习听力,那进步的速度,感觉自己像个天才。我在这个课程开始之前设定的目标,可以说是超预期的达到。下一篇我再具体写能力方面的提高。

tertio评点:内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母语的语音听觉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已经有很多研究了,但也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系统方法对二语习得者进行训练,我也是进行了一番尝试之后,才发现,内语是连接发音和听力的核心枢纽,人们早就知道口语和听力有密切的关系,但从内语出发,才能具体阐明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并且将内语做为练习重点之后,可以在练习发音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听力。

内语是听力的核心概念了,也是整个语音练习过程中的核心,从最基础的音标,到音节,再到单词,再到句子练习,统统围绕这个内语能力展开。开课第一周的运动想象课程看似天马星空,实际上是快速进步的关键所在,因为运动想象和内语练习直接相关。我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同学去看Tertio老师的文章吧,据说Tertio要出书,甚是期待呀。

听力这个大概念下,还有很多其他的子概念,最基础的就是音标,tertio老师教音标的方式真是一绝。从认知角度,一个星期我就把元音的概念弄的异常清晰无比,一张图,二个动作,就可以把所有元音音标印在脑子里,张口就来,不得不让人拍案叫绝。

另外像连读,弱读这些语音概念,Tertio老师也驾轻就熟,轻松破解,令人耳目一新,减轻了大量学习负担。

tertio评点:在我手里一本专业语音学教科书上,谈到了这个问题,并且认为外国人是不用学的,但没有具体展开为什么不用学,不用学又怎么能流利发音。很多语音课程虽然在重视语音这方面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但复杂的语音变化规则却把很多人吓了回去,感觉说英语是一个非常高技巧和高难度的能力。破除这个的方法,就是让学习者内在的体会到发音随着节奏自然变化的原理,语流音变是根本不需要记忆规则就可以掌握的能力。

第二个翻新的概念是语义部分的,包括单词的含义和语法。

单词方面,先是语音语义的链接,也是通过内语来完成的,接下来Tertio老师的织网背单词对语义的解析相当独到,给我很大启发。

语法方面,Tertio老师的一句“语法不用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结合前面一系列认知的提高,从而改变了我对整个英语学习的认知。

tertio评点:语法不用学和连读省音不用学一样,不是真的不学。而是改变之前从抽象规则入手的错误做法,抛弃语言学家总结的抽象规则,直接用分类的材料自己感受和提取模式,这种学习方式才真正符合语言习得的规律。

最后翻新的是我对整个英语学习的认知,这里的关键词就是 本能 (Instinct)。

简单说我认为英语入门的关键是激活自己学习语言的本能天赋,用这个本能天赋像小孩子一样去学习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入门,才能以一个合理的速度习得外语。否则以绝大部分普通人的天赋,想把外语学得接近母语,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如果激活了自己学习语言的本能,任何普通人都可以在一个合适的时间(1-2年),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准(自如的听说)。这个话题说起来有点复杂,这里就不展开了。有机会我单独写文来说明我的看法。

下一篇我将主要写一下我在英语技能方面的收获,也分享一下我练习时的一些技巧和接下来的学习计划。

**未完待续……**

刘军

你好,我是刘军,目前是一位少儿英语老师,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学了Tertio老师的语音课,我才有勇气去做英语老师的。

开始前,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一位西洋小哥在日本街头问一位日本姑娘要电话号码。姑娘回头笑着对他说:sex, sex, sex, free sex, tonight. 巨大的,难以名状的幸福和冲动瞬间降临到小哥身上,以至于他有点手足无措。日本姑娘看了抿嘴一笑,从呆若木鸡的小哥手里拿过他的电话,打开拨号界面开始输入:6-6-6-3-6-2-9.

日本人的英语发音问题,饱受诟病,由来已久。其实,在全民从小就开始学英语的中国,发音也是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甚至许多英语系毕业的英语老师,也常常分不清那几个容易混淆的单元音,即使自己能发音准确,也往往不知道怎么教会学生发准确。

语音不仅影响你的发音,听力、阅读,甚至写作都会受到语音的影响。

从我重新拾起英语开始,一开始是免费课程,后来是付费课程,从真人教学,到高大上的AI智能纠音课程,学的越多,越受挫。音标就那么几个音,怎么就学不会呢?

直到后来,学习了三总的语音基础课, 我升级了一个认知:发音本质上是一种动作。

人除了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视觉外,还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动觉。

比如,现在你可以在这里停几秒钟,跟着我的描述做下面的动作:你现在闭上眼,用你的双手做出一个爱心的形状。怎么样,是不是轻而易举?这就是我们的本体感,也就是动觉。

还有一个认知是,每个人的口腔、舌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发的每个音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市面上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削足适履。

而三总的语音基础课是人工一对一纠音,当你把十元音操练熟了,你就能听清每一个音了。

中国人另一大英语痛点是:不能自由表达。想说一句话,要在脑中加工好久,表达符不符合语法?地道不地道?考虑太多,就会顾此失彼,漏洞错误就在所难免。

语义基础课,对标是传统语法课程。课程中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语法名词,主张从想法出发,在场景中,学一句,用一句,真正的学会用英语。

最近语义进阶课完成更新,至此三大课程体系完成。

语音基础课是一切的基础,语义基础课搞定语法,语义进阶要解决的是词汇量及应用问题。三大课程,一站式解决你学英语的所有问题。

来和我做同学吧。

 

如何走出英语学习的迷雾森林?

英语学习的迷雾森林

单词背了不少,但是边背边忘。明明背过这个单词,别人说的时候又反应不过来。花了很多时间磨耳朵,但听力提高还是很慢,美剧里说话一快就根本听不出。跟人用英语聊天特别慢,每次都要想半天才能说。听英语一听就困,比安眠药还管用。学英语很多年,流畅的话都说不出来。对于学习英语的人来说,不论是单词,语法,听力,口语,还是阅读和写作,哪一个看起来都不好对付。英语学习的过程就像是在迷雾森林中摸索,走了很长一段路,却发现就像是原地转圈,久而久之,令人心灰意冷。

小明的故事

小明,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位英语学习者,在学校里学了很多课本英语,但从来没有真正和外国人交流过。小明第一次出国购物的时候,一进商店,店员热情地上来打招呼,但小明只是想先逛一下,“我只想逛一下”咋说呢?小明一下子被难倒了,磕磕巴巴地开始解释:I could … buy or not …buy ,if I find … I will buy something. 这句虽然捉急,也是能懂的英语,店员很快明白了,于是说:so you’re just looking around?that’s fine ,let me know if you need anything. 然后就走开了。小明恍然大悟,噢,look around就是逛一下的意思啊,居然这么简单!以后每次碰到店员热情打招呼,如果没有马上要买的,小明都会来一句 I’m just looking around. 久而久之,小明说起这句话来也越来越熟练,还能灵活运用到其他类似的场合。

在这个故事里,小明是在使用场景中学会这句话的,一旦学会,以后又有不断重复的机会,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学习路径,走起来轻松很多。做为对比,我们通过各种课程学习英语,首先面临着不会用的问题,因为我们没有像小明那样,在真实的使用场景中学习,其次还面临快速遗忘的问题,似乎学完很快就忘记了,不像小明能形成牢固的记忆。这两个问题,一个是“不会用”,另一个是“记不住”,我们往往以为,等到了需要的时候“不会用”,是因为我们学完之后“记不住”,是“记不住”导致“不会用”,小明的故事却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不会用”才是“记不住”的真正原因,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道理,只有通过在场景中使用英语,才能形成牢固的记忆。这个道理其实非常简单,因为小孩子就是这样学会母语的。

物品收纳的原理

为什么“在场景中使用”能帮助小明很快记住对应的表达呢?这是因为,每一句话都是在特定场景下产生的,都带有这个场景下的交流动机,场景本身就是语言表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失去了场景的表达,就像失去土壤的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死去,从记忆中消失。

家庭日常物品收纳可以帮助我们直观理解这个原理。

在我们家里,厕纸放在马桶边上,洗手液放在洗手台上,牙膏和牙刷在牙缸里,牙缸放在洗手台边,毛巾挂在旁边,客厅沙发前的茶几上摆着遥控器,卧室的床头柜边是开关,衣服挂在衣柜里。这些日常用品,都要按照一定的方式,放在合适的位置,你才用得顺手。要是有人把牙刷放在了厨房,牙膏收进了鞋柜,鞋子收进了橱柜,你是不是得气疯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在大脑中应该收纳到什么位置呢?它们最应该被收纳的位置,恰恰就是它们被使用的位置,也就是需要说这句话的场景。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输入的各种表达,就好像一件又一件被快递送上门的货物,你如果只是把它们堆在门口,它们很快就成为等待清理的垃圾,想要学会它们,就需要拆箱,取出,然后根据它们功能分门别类,收纳到合适的位置,只有这样,在需要用它们的时候,才能顺利地找到它们。

了解了这个原理,我们就会知道,为什么学过那么多英语课文,听过那么多听力材料,看过那么多英剧美剧,最后留在脑子里的内容却少得可怜。很多英语老师推崇大量输入,但大量输入之后,你记住的有多少?那些输入之后然后被遗忘的内容,对你的英语学习有什么帮助?“你就每天大量输入,到了一定的时候就能开口说了”,这样的许诺,更像是在等待一个不知如何会发生的奇迹。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等待这种“奇迹”了,真正要做的,就是学一句,用一句,在真正的使用中才能牢牢记住所学的内容。

如何解决使用英语的问题?

小明因为这一句话的机缘巧合,领悟到了真正高效的英语学习方法,然而,当小明用这个方法进一步提高英语的时候,却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

障碍1:缺乏英语环境

小明并不是生活在英语国家,只是因旅游或商务短期居住,一旦回国,就很难找到运用场景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明苦思冥想,最后灵机一动,即使在国内,周围人说的都是汉语,但并不是缺乏运用场景。在国内走进商店,店员热情地上来招呼的时候,你嘴上说“我先逛逛再说”,脑子里可以把这句英语“I’m just looking around.”调出来学习一下。那么,以后我碰上自己要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嘴上说汉语,然后脑子里反应一下这个想法用英语该怎么说,这样持之以恒,不就等于把每天的生活,变成了可以练习的英语环境?即使没有人跟我说话,我还可以面对眼前的世界自言自语。不论练习时间,还是练习质量,都非常有保障。

障碍2:很多场景都表达不出来

小明很快碰上了第二个障碍,场景虽然多,每天说的话不少,但大多数场景下的汉语表达,却很难翻译成自己满意的英语,也不会有人像国外碰到的店员那样,能把小明的描述用母语者的方式复述一遍。这时小明想到了翻译软件,碰到一个场景之后,先想想用汉语怎么说,然后借助翻译软件,把自己的说法翻译成英语,在翻译的时候,小明还会不断调整汉语表达,让翻译软件更容易翻译为可接受的英语,再有拿不准的地方,就去网上搜索类似的母语表达。小明对于这种学习方式还是比较满意的,虽然为了核实一个句子经常要花费很久,但这样学一句算一句,有了真正的积累,不再是学一句忘一句的感觉了。要说有什么不满意,那就是,这些表达经常是自己在工具帮助下造出来的句子,类似的情形下,母语者的惯用表达方式是什么,小明并不是很有把握。

障碍3:专门学的场景表达,等到能用的场景时,都已经忘记了

为了积累母语者的惯用表达,小明又想到了一个方法,在平时看电影,看一些网上英语视频的时候,如果碰到了自己能用的表达方式,就记下来。这样记下来的表达,都是这个场景下地道的母语者表达。这时候,“不会用”导致“记不住”的老问题又出来了,即使记下了表达,但等到能够运用的时候,却已经过去了很久,这么久的时间内,没有实际运用的练习,记不住也是一个预料得到的结果。

这三个障碍,我们将其总结为 学习材料和真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见下面的图示:

在这个图示中,下面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上面是我们的学习材料。这里的矛盾就在于,我们要能够说出符合母语者惯例的句子,就得有输入的学习材料做为模板,而我们当天学习到的内容,却不一定能在生活中马上用到,这也意味着容易遗忘。小明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边积累学习材料,从中挑选出自己很有可能使用的表达,一边尝试在生活场景中使用英语表达,碰到自己拿不准的,就会在积累的表达中搜索,在词典中查阅,在搜索网站上搜索,虽然经常感到繁琐,但已经比之前的英语学习方式强了许多,对于具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学习者,这个方法就更为好用。

我们再跟母语者儿童的语言学习比较一下:

在儿童掌握母语的过程中,学习材料就是生活本身,在父母的引导下,儿童不断尝试着与父母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一方面提供了儿童用来模仿的学习材料,又不断主动创造重复运用的机会。每个表达都是来源于生活又很快运用于生活,不论是练习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保障。

虽然成年人并没有儿童这样从头开始的学习机会,但有些方式,也比较接近了。如果有一位英语母语者时时刻刻贴身陪护,引导学习者不断地学习和表达想法,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当然,这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退而求其次,如果不是英语老师,而是同住在一起的室友,或者玩伴,恋人,也能在日常交往中迅速提高英语水平,出国留学生常常会选择一个寄宿家庭,在这样的家庭里,也能很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

对于长期生活在国内,也请不起贴身英语老师的小明,虽然前面的方法已经可以接受,但有没有更进一步的方法呢?你也许会想到外教口语一对一聊天,但这样的聊天,一方面跟生活结合不够紧,不像小明是在真正的生活场景中寻找表达机会,另一方面,没法做到随时随地练习,在练习时间也完全达不到要求。

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个能将学习材料和真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习方法。

心理预演

伟大的高尔夫运动员杰克.尼古拉斯(Jack Nicklaus)谈到如何在每一次挥杆之前应用心理预演时,这样解释说:“首先,我会‘看到’自己需要击打的高尔夫球,那个漂亮的白色精灵静静地躺在翠绿的草地上。接着,场景快速转换,我‘看到’了小球在空中飞行的样子:它的路线、轨迹、外形,甚至它落地时的姿态。接下来,头脑中的场景逐渐消失,现实重回眼前。”

这就是心理预演。

心理预演是通过对某个情境的深度想象,开启脑内的小剧场,在大脑中执行想象中的动作,当想象达到一定程度,能起到替代实际情境的作用,有时候效果甚至更好。我们在准备一些重大活动的时候,也常常会进行心理预演,比如要上台演讲之前,可能会做很多模拟的练习,不断想象台下观众的各种反应,以及自己的应对方式。有了这样的充足准备,真的碰到各种情况的时候才能够熟练地应对。

这就是人类这种智慧生物与生俱来的,强大的心灵力量。

这样的心灵力量,可以完美地解决缺乏英语运用场景的问题。我们虽然没有办法改变现实世界,让它服从于学习英语的需要,但我们可以进入想象世界并操纵想象世界,让它为英语学习服务。这个想象世界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我们每个人自带的海量记忆,这种记忆里包括了大量的经历过的场景。第二个来源,是我们所能预期的未来,我们可以用自己熟悉的元素主动构想出能够使用英语的可能场景。

自此,小明的疑问已经有了一个满意的答案,我们管这种方法叫做“场景预演式英语学习”。

场景预演式英语学习

当大家在前面阅读小明的故事时,已经部分体验到了这样的学习方法。只要代入到小明的角色,做为亲历者,以主观视角想象了自己去商店的场景,店员热情迎上来的画面,想象自己脱口而出“I’m just looking around”的时候,这个表达就在你脑子里扎根了。我相信,以后你不论是在哪里碰到类似的场景,都能想起来这句表达。这种学习方法,就是“场景预演式英语学习”。

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两个步骤:

1 在输入材料中筛选出自己用得上的表达

不论是什么学习材料,我们都要以整句为单元,而且要了解这句表达的场景。有些句子,压根就不是自己能用的,比如“I’m a teacher.”,你如果不是老师,这一句你怎么也用不上,这时候你可以把teacher替换成符合自己职业的表达,比如医生可以说“I’m a doctor.”,警察可以说“I’m a cop.”。这里所体现出来的原则是,你所要学习的句子,需要是你自己用得上的,用不上的句子完全可以放弃。如今输入的材料可以说非常丰富,几十句里挑选一句自己能用的也不为过。

2 通过回忆或想象,在自己的生活场景用上这样的表达

成人学习英语可以依赖的一个宝藏就是自己的海量记忆,不仅如此,你还可以合理想象出未来可能遇到的场景。我们前面说过,一句英语表达的最佳收纳位置,就是能运用这句英语的场景。有时候,这个场景就在你的记忆里。还是以“I’m just looking around“这句话为例,你仔细回忆一下以往进一些商店的经历,然后为这个经历增加一句英语表达,这个表达就和你的记忆联系起来了。即使没有这样的记忆,你还可以设想你去所在的城市某个商店时,可能碰到的场景,同样为这个场景增加对应的一句英语表达。

这个方法的图示如下:

上图中的时间轴上,一边是对过去的回忆,另一边是对未来的想象。不论是回忆还是想象,都有海量的场景可用,我们只需将合适的表达,收纳到对应的场景中,就可以牢牢记住所学的内容。

这个方法具有一下几方面的特点,需特别指出:

1 练习以输出为重点,摆脱无效输入

按照这个练习方法,学一句,用一句,记一句,不再强调大量的无目的输入,而是从中选择可以输出的句子,逐句进行有效的积累。这样能够避免无效输入,让练习的每一句话,都能真正转化为自己的英语能力。

2 场景必须是主观视角,而自己是说话人

在实际运用的时候,有些同学可能会做为旁观者想象场景,说话人不是自己是其他人,这种想象虽然不是没有效果,但比起做为主观视角的想象,效果要差很多,对句子的体会也不如自己做为说话人那样深刻。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自我的角度,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别人。

3 学习以句子为单元

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需要拆分为一个一个的句子。如果一个场景包括很多个句子,这些句子的难度可能会参差不齐,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好选取难度适合自己的目标句,吃透这一句即可,不必贪多。等水平到了一定程度,再做整段想象不迟。

4 只学自己用得上的表达

平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论是阅读还是看视频,都会碰到各种表达,很多表达的内容,跟自己的生活并无联系,自己对所要表达的内容也没有兴趣,这种情况下,你不必句句都要吃透记牢,只需选取自己用得上的表达方式,并动用自己的回忆和想象,为表达安排合适的场景,只有这样,记忆才有效率。

5 句子需做发音练习,直到可以脱口而出

我们学到的句子,是随时准备说出口的句子,这就要求我们充分练习句子发音,一旦碰上合适的场景,便可脱口而出。在练习时,尤其要注重语调节奏,不可一个一个地蹦单词。很多句子在场景中,都带有特定的语气,不模仿好原句的语调节奏,说话就没有语气,句子表达的特定含义,也就无从传达了。

6 回忆或想象场景需认真,不可敷衍了事

这种练习方法的效果,取决于回忆或想象的质量。如果你认真地回忆或者想象,脑子里的场景细节丰富,栩栩如生,宛如亲历一般。这样的练习效果,甚至能超过实际的场景练习。场景中自己的发音,也需认真想象说话时的嘴部感觉,此点与听力和阅读都大有关系。

场景预演式英语学习能解决听说读写吗?

这个方法,你以为只是在学习口语,那就太小看它了,正如民国时期的著名作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林语堂所说:

“在听讲写读中,口讲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初级的时候。这并非说我们学习英文的目标,只在能讲几句英语,实在因为方法上应当如此。自然能看不能讲,只可说是半身不遂的英语,但即使目的不在口讲的人,在学习之程序上,为求基础之稳固习惯之养成,进步之神速,文理之清顺,都得如此。”

英语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生硬地分块切割,我们在读书认字之前,口语对话能力就已经相当成熟了,违背了这样的学习规律,不重视口语表达的基础,会让英语学习支离破碎,越走越困难。

口语:这一点毋庸置疑,从练习形式上看,这就是一种口语练习方法,能随时练习,逐句积累,真正帮助我们提高口语能力。
听力:与大量输入磨耳朵的观念不同,我们强调通过发音提高听力,这是语音学中的“肌动说”所揭示出来的奥秘,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阅读:通过练习发音和表达,然后将文字对应于发音,建立默读的能力,你会发现阅读就像听人说话那样顺畅自然。
写作:有了组织句子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继续发展出书面写作技能就会顺理成章,而不是只能按写作套路做假文章。
语法:有了足够的句子积累,句型积累,才能通过归纳掌握构造句子的方法,而不是按照语法规则生搬硬套。
单词:单词只有在句子和场景中才能牢固地记忆,灵活地使用,记忆的内容虽然多了,但记忆起来却更容易,更牢固了。
应考:真正提高英语能力,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考方法,而不是靠考前突击备考,考完全部忘光,下一次又要重新开始。


让GPT帮助我们

在进行场景预演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想到一个场景,却不知道这种情况下哪种表达方式合适,需要花很多时间去查证。有时候,除非你有一位英语母语的朋友或者老师,你很难弄清一些看似语法正确的表达在特定场景下使用时的感觉如何。

幸好现在有了GPT,下面就是我为大家提供的场景预演助手,后台调用的是GPT服务。

Scenario

使用帮助:

1 首先可以填入场景关键词,也可以不填,然后点击“随机生成一个场景”按钮,耐心等待几秒甚至十几秒之后,会在下方看到一个随机生成的场景,然后点击“生成场景中的对话”按钮查看结果

2 在生成场景之后,你可以对生成的场景进行修改,然后点击“生成场景中的对话”按钮,生成场景对话。

3 你还可以根据场景的格式,自己编写一个场景出来,然后点击“生成场景中的对话”按钮,获取自己想要看到的对话。